隨著一些練傳統武術的愛好者與一些專業拳擊手比賽獲敗后,社會上、網絡媒體上都紛紛議論傳統武術與西洋拳擊哪一種更有優勢,懷疑甚至否定傳統武術的實用性。
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?
我們可以追索中國傳統武術的來源。
功夫,最早的來源是來自于戰爭,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中,發生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,打過無數的仗。打完仗,戰士們解甲歸田,他們把在戰場中廝殺的寶貴經驗傳給子孫,傳承后代。最早形成的通常是散招、單招,慢慢累積下來,成為一套的動作。再經整理,成為一套完整的拳法,或槍法或刀法等??這過程往往是經歷數代甚至過十代以外的累積而成。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聽到不少的相類名堂,如楊家槍、岳家拳、朱家教、甚么家腿等等,有記載的最少過百家。都是以家姓為名,以家學形式流傳。
中國功夫是我們先人幾千年的打斗經驗累積,如果真的不堪一擊,恐怕現在在世界地圖上找不到中國了。
那么,為什么這些傳統武術愛好者又輸給拳擊手呢?
比賽總會有輸有贏,輸除了技不如人,自己功夫不如對手之外,還有很多因素影響比賽結果。雙方訓練強度、職業訓練還是業余愛好、對抗經驗、心理素質、臨場發揮、體能、身材體重、年齡等等因素,都是會影響比賽輸贏結果的。參賽者輸了,是一個人輸給另一個人,并不代表他所學的那套拳輸了或不行。又如拳擊比賽,同樣學拳擊,也總有輸贏,難道輸了就說拳擊不行嗎?即使拳王也不是每一場都贏,更不會一開始打就贏的。我們應有清晰和成熟的頭腦去分析問題,不能以偏概全地否定一切。
俄羅斯--李恒昌教授詠春拳
現在很多外國拳擊手在學習中國功夫,尤其是詠春拳。他們尊重中國先輩留下來的文化,知道能千百年留存的東西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。但至于是否真的實用或有多強的實戰性,他們不知道,但他們會深入了解,并且非常謙虛地認真學習、專注研究,他們講求科學性、合理性,然后將所學到的功夫真實運用出來,而并不是像某些人說的只能用來強身健體。
我們通過觀看數十年來拳擊比賽,可以看到拳擊的技術在不斷改進,有許多的技術越來越接近中國功夫,從他們的站姿、肘、步法、發拳等都在不斷改進,且非常接近詠春拳的技法。
外國眾多高手不斷研究,不斷進步,他們抱著求真求知的態度,不遠千里來中國虛心求學,希望學到更多的搏擊技術。他們這種求學精神和態度,非常值得我們學習。
歐洲--李恒昌教授詠春拳
再看國內的某一些人,不求真相,只看表面,沒有深入研究就妄下判斷,只看了幾個人打幾場架,就以為自己是專家,什么都懂。
殊不知,真正要做專家,必須進入該領域,認真學習過,深入研究過,實踐論證過,才能得出一些結論。
身為中國人,如果再這樣輕視我們的中國文化,輕視、否定甚至排擠中國功夫,將來我們的子孫后代要學中國功夫,恐怕要找外國人學了。
廣州詠春拳培訓館學員 君明
全國熱線:177 2775 9487
國內郵箱:cn4000018135@126.com
香港電話:+852 24010000